内庭
来自中医墨笔
概述
拼音:Neiting
内庭,经穴名。是足阳明胃经的常用腧穴之一。 为五输穴的荥水穴。
名称释义
内即里边,庭指庭院,对历兑来说,本穴犹如门内的庭院,故名内庭
定位
内庭在足背,当第2、3趾间,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。
主治
- 齿痛,齿龈炎,龈肿,面肿,口噤,喉痹,咽喉肿痛,鼻衄,目痛,耳鸣,扁桃体炎;
- 腹痛,腹胀,急慢性胃炎,胃痛吐酸,胃痉挛,急慢性肠炎,痢疾,泄泻,肠疝痛,消化不良,便秘,肠痈,便血,大小便不利;
- 足背肿痛,跖趾关节痛,四肢厥逆,胫痛不可屈伸;
- 三叉神经痛,发热,头痛,瘾疹,癔症,脚气等。
腧穴操作
针刺
直刺0.3~0.8寸
艾灸
艾炷灸3~5壮;或艾条灸5~10分钟
按摩
点法,按法,揉法。
注意事项
配伍运用
- 内庭配上星、太阳、头维,有清利头目的作用,主治头痛,目赤肿痛。
- 内庭配合谷,有清泻邪热的作用,主治牙龈肿痛。
- 内庭配合谷、颊车,治牙龈肿痛。
- 内庭配太冲、曲池、大椎,治热病。
- 内庭配颊车、地仓、下关,治口眼斜。
- 内庭配环跳,治胫痛不可屈伸。
- 内庭配厉兑、三间、冲阳、偏历、小海、合谷、复溜,治龋齿。
- 内庭配天枢、厉兑,治食不化、不嗜食。
古文摘录
- 《针灸甲乙经》:四厥,手足闷者,使人久持之,逆冷胫痛,腹胀皮痛,善伸数欠,恶人与木音,振寒,嗌中引外痛,热病汗不出,下齿痛,恶寒目急,喘满寒栗,龈口噤僻,不嗜食,内庭主之。
- 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:治四肢厥逆,腹胀满,数欠,恶闻人声,振寒咽中引痛,口,齿龋痛,疟,不嗜食。
- 《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》:内庭次趾外,胃脘阳明。能疗四肢厥,喜静恶闻声,耳内鸣喉痛,数欠及牙疼,虚疾不思食,针着便惺惺。
- 《通玄指要赋》:腹膨而胀,夺内庭兮休迟。
- 《玉龙歌》:小腹胀满气攻心,内庭二穴要先针。